音樂數位博物館 回首頁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師大音樂系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是台灣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系所典藏的樂器種類繁多,有來自世界各地我們平常少見的樂器,像是印尼的甘美朗、台灣原住民族的杵( 邵族、鄒族及布農族 )、馬達加斯加、斯洛伐克的笛子以及菲律賓的竹製樂器等。

杵音

介紹影片

台灣原住民各族都有杵,但多為農事所用,為功能性的工具。而布農族、邵族、鄒族除了工作之需外,亦被運用於樂器演奏上。隨著時代變遷,現今邵族、鄒族的杵多半運用於純粹表演場域之中。杵為木製,每根木杵前後兩端皆為圓柱形,中間的部分則為較兩端細的圓柱形,以便木杵的拿握,故其為一體成形製材。而應其材質的差異與粗細長短而有著不同的音質與音高,透過敲擊所發出的聲響被稱為杵音,通常是由八至十六根樂杵交替在石板敲擊,藉由不同的音高演奏出富有節奏性的音樂,循環反覆演奏為其最大特色。

師大所蒐集的三套來自不同族的樂杵,目前不僅限於典藏而已,更運用於音樂基礎訓練課程中,或者是介紹台灣原住民時使用。除此之外,更透過這些樂杵的教學訓練進而培養同學們彼此間合作的精神。

布農族樂杵:演奏時圍成圓圈,平日或節慶祭儀皆可使用。布農族的樂杵是有一年夏天,與同學一同前往南投布農族村落進行田野採集時。發現當時村落中擁有許多樂杵,而擁有者也同意割愛出售,因此將整套樂杵購買下來並自行運回師大珍藏,這套樂杵因此而來的。

邵族樂杵:邵族的樂杵在演奏上頗具盛名,於豐年祭的前一晚各家聚集圍繞著杵石演奏杵樂,有的時候也伴隨著竹筒一塊演出。邵族的樂杵是與日月潭德化社陳姓長老約定製作,全社僅有他會製作,透過祖傳的那一套樂杵音高進行複製的,原先應以台灣紅檜製作,但因近年禁伐,故系上所珍藏的樂杵為進口木材所做的。同時我們也將整個製作過程,如木頭鋸開最後的調音校正,做了相當完整詳細的紀錄。

鄒族樂杵:鄒族的樂杵型制上最小,通常配合舞蹈演出。鄒族這套樂杵也是與該族的長老訂製的,整套樂杵以杉木為材,由於原本購進的木頭是溼的,通過半年的自然烘乾方進行製作。而整個現場製作過程,我們也都參與,亦做了詳細的紀錄。

錢善華 撰 / 黃瑞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