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音樂系的歷史地位
台灣歷史從先民開墾以來,歷經荷西時期(1624-1662)、明鄭及清領時期(1662-1895)、到日據時期(1895-1945)有超過300年的記載。呂鈺秀在《台灣音樂史》(2002)一書的自序中提到,「早期的台灣社會,音樂表演被視為低下的職業,音樂功能則附屬於生活的一部份,因此音樂活動雖然繁多,但能被文士記載下來以供研究的,卻十分有限。」從這段敘述可以得知音樂早存在於台灣人民的生活中,但並未受到社會的重視。
1895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進入日據時期。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推行西式教育,當時的殖民政府統治台灣後,即設立學校來普及教育,在學校課程中設有「唱歌」的課程;此外1899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師範學校規則」,設立「國語學校」開始培育台籍教師,在課程中也列有音樂科目。從此「音樂」成為學校教育所提供給台灣人民的一項學習素養,受到較多的注目。第一代的台籍音樂家也因此誕生,像畢業於「台北國語學校」(現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前身)的張福興、柯政和、李金土等人。張福興畢業後並成為台灣第一位以公費赴日學習音樂的台灣留學生。
日據時代台灣社會開始有了音樂家,另一方面早期殖民政府對台灣民俗舊習採取放任的立場,社會經濟逐漸熱絡之後,各類傳統戲曲,諸如南北管、歌仔戲、採茶戲等等之發展皆進入鼎盛時期。唱片公司也陸續發行各類型音樂的錄音,因此開始有了台灣音樂的有聲資料記錄。1922年日本學者田邊尚雄到台灣以一個月的時間走訪數個原住民部落,開啟台灣民族音樂田野採集的歷史,為台灣音樂研究留下了一份重要史料。雖然到了日據時代,台灣已經有著多樣化的音樂生活,然而並無一個專門培育音樂專業人才、從事音樂學術研究、推廣音樂教育的學術機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10月台灣光復,結束了日據時代。接管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6年6月成立了省立台灣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之前身),開始奠定教育基礎、培育師資的工作,基於「培養音樂學術之專業人才與優良健全之音樂師資」的宗旨,在創校之初即成立了三年制音樂專修科(名稱為「省立台灣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是現師大音樂系的前身),由曾擔任國立福建音樂專校校長的蕭而化出任系主任。台灣於是有了第一所專門培育音樂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
1948年音樂專修科隨著本科設備擴充後停止招收學生,並正式成立音樂學系,招收20名學生,台灣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師大音樂系誕生了第一屆學生,其中包括了吳漪曼、史惟亮、李淑德等台灣樂壇的前輩。
1949年曾任上海國立音樂院院長的小提琴家戴粹倫接任系主任,一直到1972年卸任,他在位23年之間,帶領師大音樂系穩定成長,致力推廣音樂教育,成立「中華民國音樂學會」,並曾兼任台灣省交響樂團團長與指揮,對台灣音樂發展影響甚鉅。
師大音樂系的早期歷史,可視為台灣音樂發展的一段縮影,多位資深教師皆是台灣近代音樂發展史上開疆闢土的先鋒:蕭而化、戴粹倫教授,師大音樂系二位初代系主任,分別以福建音專與上海音專的沃土培育出台灣音樂的幼苗,主導早期音樂教育的走向,並共同編審台灣第一套音樂教科書,影響力無遠弗屆;而陣容堅強的教學團隊如一代鋼琴宗師張彩湘教授、聲樂家林秋錦教授、台灣民族音樂學之導師許常惠教授等人,亦在師大投注了畢生心血,作育英才無數,影響台灣音樂界甚鉅!在歷屆主任的勵精圖治、系上教師戮力教學與學生的積極向學之中,師大音樂系以特立之姿,在國內各音樂院校中獨樹一幟,不僅培育了國內中等音樂教育的主要師資,更孕育出多位知名的音樂家與教育家。回顧師大音樂六十年,這一段歷史不僅是所有系友共同的回憶,更是台灣音樂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