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紹

略傳 | 大事記

「沒有民族音樂的國家,永遠無力挺向世界音樂海洋」- 史惟亮

史惟亮(1926- 1977),一位對臺灣音樂環境有著重要貢獻之音樂家,致力於民族音樂的紮根與推動。沉靜寡言,刻苦樸實,是友人對他的印象;鞠躬盡瘁,無私付出,是他對國家與音樂的熱愛。一生懷抱著強烈的愛國情操,譜出以民族音樂創作的一篇篇動人樂章。

「火的感情,鐵的生活,血的工作」

1926年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十多歲的史惟亮在抗日中成長,參加以印刷廠為掩護的地下情報工作,還曾被捕入獄。史惟亮自述這一段抗日的日子帶給自己莫大的意義,始終鼓勵他在往後人生的戰場上作一位真正的戰士。抗日時光孕育了史惟亮一生強烈的民族思想,也是日後發揚民族音樂的精神來源。

輾轉來台

1949年原就讀北平藝專音樂系的史惟亮,以流亡學生的身分轉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二年級就讀。愛國的他加入了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前身)的藝術工作隊,期間創作許多愛國歌曲如《民國四十年大合唱》、《反共大合唱》等。畢業後的史惟亮先後在省立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師大附中、桃園農校、省立基隆中學以及臺北師範學校任教,同時製作主持中國廣播公司「空中音樂廳」節目。

赴歐深造

1955年,史惟亮通過教育部留學考試,然而當時的經濟狀況卻無法支付出國費用,在幾位好友籌錢幫助下終於順利成行。史惟亮進入西班牙馬德里音樂院主修作曲,後來轉往維也納音樂院就讀,兩年後又到德國斯圖拉學習作曲。在六年留學生涯,史惟亮生活相當困苦,曾在西班牙作礦工、在德國搬運貨物、在波昂電器工廠做低級工人,來支付在歐洲的一切開銷。這些刻苦的工作對其日後健康有鉅大的影響。然而史惟亮音樂創作豐沛的熱情,卻不曾因為生活的困苦而有所減損,他在校成績相當優異,返國後也將其在歐洲遊學之經歷寫在《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藉以反省民族文化等等的問題。

音樂文化推動

回國後的史惟亮,在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範大學及文化學院(現文化大學)任教,在體認臺灣缺乏完備的音樂學習環境下,促成「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成立,成為臺灣第一個音樂學術圖書館,提供中西音樂圖書、樂譜及唱片,並舉辦學術推廣及研習活動。

1966年,以音樂圖書館為中心,史惟亮與李哲洋一行人到花蓮縣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民歌採集運動,採集包含阿美、賽夏極少數客家與泰雅族歌曲,期望保存臺灣的民族音樂,也無意發現許多民族音樂珍寶,如恆春民間說唱藝人陳達。

1968年,史惟亮應波昂大學之聘,前往德國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此外史惟亮也在聖奧古斯丁學院授課,並為西德柯隆「德國之聲」廣播電台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系統性介紹音樂家生平與作品,其廣播稿也在之後集結成書出版。

1973年,史惟亮接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第四任團長,期望藉由省交的資源推廣民族音樂學術研究,並肩負起全國音樂教育的責任。史惟亮建立團長與指揮分職的現代化制度,並創立「中國現代樂府」,定期演出國人作品,鼓勵民族風格創作。另籌辦了臺中市光復國小與雙十國中音樂班,開啟了臺灣音樂專業教育制度的先頁。

鞠躬盡瘁

1974年,史惟亮辭去省交團長一職,次年出任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1976年,史惟亮疑似肺癌住進榮民總醫院,住院期間仍持續工作。直至臨終前三天,僅以呼吸器維持生命無法言語的史惟亮,仍以點頭方式交代音樂圖書館等處理問題。1977年,史惟亮因肺癌過世於榮總,享年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