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創作
解說
歌樂概述
史惟亮的音樂創作中,以聲樂曲所佔份量最多,包括有獨唱及合唱曲。
青少年時期,史惟亮在戰亂中渡過,由於大陸淪陷,激發了其愛國意識與民族思想,他也以流亡學生的身份轉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現今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並參加了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於是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創作了許多抗戰歌曲。
之後的求學與留學時期,史惟亮更堅定了為民族音樂文化而努力的想法,他一生的創作,都保有這樣的精神。民國55年,與史惟亮是師大前後期同學的聲樂家劉塞雲自美國返國,她建議史惟亮以歌樂創作做為建立民族音樂風格與文化的途徑,並突破中國歌曲的舊有形式,因為她認為,歌樂是最容易蘊涵民族意識與情感的音樂型態,史惟亮於是嘗試以新的形式與語法寫了許多歌曲。
史惟亮寫作的歌曲中,選用了許多宋詞形式作品,其中尤以南唐李後主之詞作數量最多,由於李後主身為亡國之君,又文學造詣非凡,其詞作深得史惟亮的情感認同。此外,相較於唐詩,宋詞長短句之形式,更利於作曲者的自由發揮,這也是他大量選用宋詞的原因之一。
除了創作曲之外,史惟亮也改編了為數不少的中國地方民歌,利用新技巧與手法使其在不失原本性格的條件下現代化,呈現新風貌。另外,他有時也將自身採集所得之原住民音樂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之中,如清唱劇「吳鳳」。由此可見,史惟亮對於民族音樂的保存與發揚,可說是不遺餘力,並且憑著自身的才能與生活的體驗,發現傳統的新意義,而創作出不同凡響的歌樂作品。
曲目:人月圓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 北宋 吳激
「人月圓」一曲創作於1962年左右,此時史惟亮正值赴歐深造期間,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努力目標,因此創作發表了許多中國古詩小品與改編民謠。1962年5月31日在維也納亞非學院舉行的「國際夜」是史惟亮在國外的第一場個人作品發表,其中演出的曲目即包括此曲,由唐鎮女士以中文演唱。
此曲之詞作者為北宋文學家吳激,歷經靖康之難後,羈留於金朝。之後遇見了一位淪於歌伎的宋朝宗室女子,其身世與遭遇引起了吳激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慨,以此作詠之,其內容概括唐代詩人之詩句而成。
史惟亮此曲也依據歌詞分為三段,不同於其他大多數的中國古詩小品,此作以非調性方式寫作,然其中主旋律仍主要由各調的五聲音階構成。樂曲開頭鋼琴部分以類似三聲部賦格的手法寫成前奏,延伸至主旋律唱出第一句,而後轉為較不具旋律性的伴奏形式,襯托獨唱。全曲發展至「仙肌勝雪,宮髻堆鴉」處為高潮,之後漸漸緩和激動的情緒而回歸至較平緩的末段,末二句鋼琴伴奏再以同音型的堆疊表現情緒的起伏,最後樂曲結束於與開頭相同的尾奏。
曲目:漁翁
漁翁夜在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烟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漁翁夜在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 柳宗元
史惟亮此曲為一以鋼琴伴奏之獨唱曲,創作於1951年,當時史惟亮就讀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即現今國立師範大學),屬於其學生時代的早期作品。
「漁翁」為唐代柳宗元的山水詩作,當時柳氏政治失意,遭貶謫永州,期間常以詩之形式紀錄其情懷,如「江雪」、「溪居」等皆為佳作。而在此詩中,藉由描寫青山綠水中獨來獨往的”漁翁”,表達本身宦途坎坷的苦悶情懷,並寄情山水之心境。
此作品結構為一段體,由前奏、尾奏與六個樂句所組成,其中每個樂句均為五個小節,十分工整。曲調上以自然小音階構成,而以所表現出的色彩來說更可視為是五聲音階商調式,其中帶有些許變化音。全曲以完全4度之音程為主要核心作變化與發展,而降B、降E與F則為貫穿全曲之重點音:樂曲一開頭即以鋼琴之雙手齊奏方式奏出,歌唱聲部進入之後,也以垂直式音程之結構呈現;至於在獨唱聲部中,此三音經常性地以時值較長之音符出現於重拍上。音樂上的高潮顯現在第三與第四句,節奏上使用切分音造成其與前後樂句有所不同,鋼琴伴奏亦複雜化,厚度與廣度均增加,而後即再度回歸平緩。整體來說,全曲結構清楚,調性上的變化不大,呈現了較為平和的風格。
曲目: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辛棄疾
「青玉案」是宋代辛棄疾之名作,這闕詞風格婉約而又寓意深遠,相當受到世人喜愛,史惟亮引其詞作,譜寫出這首以鋼琴伴奏的獨唱曲。此曲曾於1962年5月31日在維也納亞非學院舉行的「國際夜」中發表,由唐鎮女士以中文演唱。
此首作品以五聲音階寫作而成,其中變化音的使用甚少,使之相當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結構上主要分為三個段落,第一、二段為降B的五聲徵調式,進入第三段時,隨即轉為降E的五聲羽調式,與前段之調性調式相比,構成音差異並不大,因此這樣的轉調方式不具有任何的突兀感。最後,在鋼琴尾奏的部分,又轉回降B的五聲徵調式。
樂曲第一小節,鋼琴的左手部分即奏出了貫穿全曲的三音動機(F-D-G),獨唱者開始唱出旋律後,此動機則交錯出現於鋼琴左右手;進入第二段時,樂曲速度有所變化,而三音動機依然持續進行;接著到了全曲高潮的第三段,因調式改變,三音動機移至降B-G-C出現,此段落中,音量的變化很頻繁,且歌者的音域加高增廣,出現了全曲至低與至高音;同時,鋼琴伴奏以許多八度音程來表現,再加上密集地彈奏如撥絃般的裝飾音,為樂曲增添了些許華麗感,造就了此曲甚大的情緒起伏而顯得十分具有戲劇性。
曲目:小祖母
逍遙海角天涯,鶼鰈相隨,六合為家。
拉拉二胡,彈彈琵琶。學琴學書學畫,管飯管酒管茶。
得閒且樂,兒孫繞膝下,說說笑笑,玩玩耍耍。唧唧喳喳。
滿庭鬧得團團轉,頭昏眼花。
颱風去了,且喜輕鬆寧靜瀟灑。忽覺情猶未已,甩不脫的牽掛。
說不完的電話,說不完的電話,好啦、好啦、聽筒放下,你們再來吧! — 王文山
「小祖母」的詞作者-王文山喜歡寫作歌詞,並遍邀國內作曲人士為其歌詞譜曲,與他合作過的亦不乏相當知名的作曲家,包括呂泉生、黃友棣等。歌詞中描寫的這位“小祖母”,年輕時與其丈夫以天下為家,她掌管家中雜務,閒暇時則以音樂為樂,透過這些敘述,我們得以了解其個性;之後提及她與兒孫互動之熱鬧情況,並加入話語形式,增加了些許俏皮感。整首歌詞洋溢著甜蜜,為一幸福溫馨之作。
史惟亮這首獨唱曲以鋼琴伴奏,主要分為兩個段落,沒有前奏與尾奏,開頭由獨唱者先唱出,伴奏隨即彈奏。歌曲進行中,調性不斷地變化,歌唱旋律可說是完全建構在五聲調式上,但調性轉換之頻率極高,而伴奏充滿了變化音,使整體時常產生接近非調性音樂之音響效果。節奏上,全曲由每小節三四拍、四四拍兩種拍號不規則地交錯出現,造成此曲特殊的韻律感。在這首作品中,史惟亮可說是結合傳統元素,並使用了相當現代的作曲手法。
曲目: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閒不捲,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篙萊。晚涼天靜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 南唐 李煜
此闕詞作者李煜,世稱李後主,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最後一位國君,藝術才華非凡,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生在帝王世家,但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後,卻淪落為階下囚,一生的經歷大起大落,但也造就了其偉大的詞作。「浪淘沙」這首名作即為李煜降宋後被幽禁時所作,詞中表達了他對故國以及往日情景的思念,並反映了自己的亡國之痛與淒涼心境。
史惟亮這首作品作於1963年,為鋼琴伴奏的獨唱曲,依據原詞作可分為前後段各五句,其中有三字句,樂曲中重覆使用,提示了歌詞重點,並強化了感嘆之意。全曲架構在五聲音階之上,而頻繁的調性轉換使得樂曲富於變化;速度上則採用緩慢而自由的節拍,另外,曲中拍號亦時有變換。樂曲開頭,鋼琴先演奏四小節前奏,顯現了伴奏上貫穿全曲的幾項特色:喜用二度音程相疊,增添音響色彩;運用類似撥絃的裝飾音,模仿彈撥樂器之手法。全曲的高潮在於「金劍已沉埋,壯氣篙萊」處,音域不高,但力度上的對比十分強烈,且在此之後,樂曲漸趨沉靜,並有沉穩的伴奏襯底,同樣的音型反覆,直至曲末,予人餘韻繞樑之感。
曲目:琵琶行
「琵琶行」為女聲獨唱曲,採用白居易之詩作,可說是史惟亮一生最滿意的作品。1967年,史惟亮在劉塞雲的建議下著手創作此曲,1968年1月完成第一稿,以琵琶、長笛、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室內樂伴奏,4月時將第一稿室內樂的部分改編成管弦樂,6月10日首演於台北國軍文藝中心。1969年,為方便於劉塞雲赴美演唱,又將管弦樂改寫成鋼琴伴奏;1972年,史惟亮再次改寫了鋼琴伴奏,為「琵琶行」第四稿,於1979年「中國歌曲年代展」首次演出。
史惟亮在「琵琶行」樂曲解說中提到,此曲以宋朝諸宮調敘述說唱為精神架構。他靈活地運用五聲音階為語法重組的素材:旋律上來說,全曲是由各調式之五聲音階構成,利用變化音的加入、撤換其中一音等方法作轉調處理,有時亦有複調和無調的手法;和聲上,時則使用對位式,時則以塊狀音堆方式呈現,其中,五度重疊為最常見的型態。「琵琶行」原為一首七言古詩,史惟亮將全詩88句,616字,分為六段:第一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別時茫茫江浸月」為開場白;第二段「忽聞水上琵琶聲」到「說盡心中無限事」則引出琵琶女;第三段「輕攏慢撚抹復挑」到「唯見江人秋月白」形容琵琶女的演奏;第四段「沈吟放撥插絃中」到「相逢何必曾相識」訴說琵琶女的遭遇;第五段「我從去年辭帝京」到「嘔啞嘲哳難為聽」是詩人白居易的自述;最後的第六段,則是詩人的感慨及傷懷。每個樂段皆不間斷,以器樂間奏串連,樂段的安排上,速度變化、和聲轉折等都與歌詞涵意與情緒相契合,使得全曲一氣呵成。
曲目:李大媽
太陽出來照眼花,李莊有個李大媽,那麼身體胖、那麼耳朵大,好像一個活菩薩。
一男一女生得好啊,聰明伶俐人人誇;那麼兒娃開荒女織布,那麼自己守家,李大媽。
嘿喲啊,嘿喲啊,那麼自己守家,李大媽。
「李大媽」為一首耳熟能詳的山西民謠,史惟亮以鋼琴為獨唱伴奏的方式編作此曲,不改其為民眾性歌曲的本質,並配合輕鬆而略帶詼諧的歌詞意境,而呈現了平易近人的風格。全曲幾乎以F上的宮調式五聲音階為基礎來貫穿,不同於史惟亮其他多數民謠改編作品中複雜的調性變化及音響效果,此作之簡單明朗,似乎就這樣將李大媽此人的性格表現得栩栩如生。
此曲主要分為兩段,樂句分明,結構明確,第二段開始伴奏以八度音彈奏增加了聲部的厚度與份量感,然而整曲其餘並未特別表現明顯的高潮。樂曲以鋼琴開頭,其左右手可視為兩條旋律,第十小節獨唱者開始演唱,便形成三聲部交織的複音音樂;此外,小樂句的重覆也是其特色之一,包括樂曲前奏的部分、樂曲將結束之處、曲中亦不時穿插這樣的手法;節奏上則使用了大量的切分音,歌者與鋼琴聲部皆如此,予人一種不斷前進的活潑感,綜合這些特色,使得「李大媽」一曲呈現了十分平順流暢而輕快的個性。
曲目:小河淌水
噯,月亮出來亮旺旺、亮旺旺,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噯,月亮出來照半坡、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你可聽見阿哥叫阿妹,唉!阿哥。
「小河淌水」是一首雲南民歌,歌詞表達一名女子對男子的情感傾訴。史惟亮改編的這首「小河淌水」,為鋼琴伴奏的獨唱曲,保留了原來的歌曲旋律,為一段體,共兩段歌詞。獨唱者的曲調使用的是降E上的五聲音階羽調式,鋼琴伴奏部分基本架構亦同,但加入了許多變化音,有時以垂直式的音堆呈現;有時則是左右手各表現一條旋律的對位式伴奏,偶爾還會出現半音階下行之效果,不同於一般使用三和絃為民歌伴奏的方式,這樣特別的手法賦予了樂曲不同的色彩,並使之音響豐富。節奏方面,前奏八小節是由二四拍、三四拍二者交替出現,獨唱聲部進入後,則依循原曲,採用三四拍及四四拍。另外,切分節奏的使用為本曲一特色,樂曲開頭即多次出現,將前奏與主旋律做了更緊密的連結。
樂曲的高潮處,出現於第三句,鋼琴伴奏在此出現了較厚的和絃形式,且在短短四小節中,音域時高時低,差至三個八度,在力度上也做了刻意的對比,使音樂具有較強烈的情緒起伏。然整體而言,全曲風格仍屬內斂,充分顯現了中國式細膩婉轉的情感。
曲目:吳鳳
此部清唱劇原是以鋼琴伴奏,在史惟亮就讀師大期間,與其友人胡平合作,於1952年完成初稿。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之後,又重新修改,作品中採用了魯凱族與阿美族音樂為素材,並刪去鋼琴伴奏部分,加入大量打擊樂器,而呈現原始的風格。此作之編制為:男聲獨唱一人、混聲四部合唱、長笛二人、打擊樂器由四至五人擔任,包括定音鼓五顆、鈸、鐘、鑼、木琴、鈴鼓、三角鐵。1968年6月10日,「吳鳳」於台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首演,由戴粹倫指揮省交演出,張清郎擔任男中音獨唱。
全曲共分成七段,其中第七段與第一段相同。第一段「讚歌」以四部合唱為主,呈現莊嚴的氣氛;第二段「吳鳳渡海入深山」,則由獨唱與合唱相互應答為主要表現方式,其中並穿插魯凱及阿美二族的民歌片段連綴而成。進入第三段「杵歌聲聲遍山林」時,定音鼓以穩定而快速的節奏,帶動激昂的情緒,由獨唱者領唱,合唱聲部則以固定的對位旋律應和,後段採用了阿美族民歌片段,結束於磅礴的氣勢中。接著,第四段「鄉愁」,音樂轉為內斂,獨唱者若有所思地訴說著內心獨白,樂曲以近乎清唱的方式處理:整段中,僅以女聲伴唱,並加入長笛點綴性的樂句。到了第五段「堅求人頭祈豐年」,音樂又轉為快速而激動,在這個段落中,速度變化較多,並提示了沉痛、堅定、痛苦等多種情緒於其中,顯示了作者對於吳鳳捨生取義情節之戲劇性的描繪。第六段的「懺詞」,取材自魯凱民歌中簡短有力的誓詞,前段歌唱聲部以對位方式相繼唱出旋律,而後段以濃厚的和聲表現,作為銜接第七段(即第一段)的手法,繼而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