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與教育推廣

1946
21
1947年

進入東北大學歷史系就讀

1945年5月23日爆發「五二三事變」,包含史惟亮在內千餘人被捕,鋃鐺入獄,監禁期間受盡苦刑。直到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日軍眼見大勢已去,急忙將這批人送往吉林處決,幸而中途獲救。不久後,日本投降,結束太平洋戰爭。而後,史惟亮在黨中央的安排下,進入東北大學就讀。僅僅一年的歷史訓練就帶給了史惟亮不同的音樂研究角度,崔玖說:「惟亮學的是歷史,他是以學歷史的方法來了解音樂,…,他把古時候的音樂研究地很透徹」。

1947
22
1946年 1949年

轉學北平藝專音樂科,主修作曲,師事江文也

1947年以聲樂主修轉學考到北平藝專音樂科,改修作曲,師事江文也。江文也基於對於民族音樂的深刻認識,鼓勵學生創造中國風格音樂,強調藝術的特色即在於與眾不同,而中國的音樂有與眾不同的獨特特質。史惟亮在受到江文也的鼓勵後,確立了自己在民族音樂上的創作和信仰。

1963年,史惟亮在維也納完成《新音樂》一書,並題獻給江文也老師。在後記中表達了對江文也的敬意:「本書應該獻給我的一位啟蒙老師江文也,在我追隨他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中,他已經給了我今天所有能學到的一切預視。」

吳丁連回憶道,某次北上上完課,史惟亮送他至公車站牌途中曾不經意地對他提起:「有機會可以好好研究江文也的音樂」。當時處於戒嚴白色恐怖時期,諂匪之人等同於匪諜,因此多數人對「江文也」三字避之唯恐不及,但史惟亮仍將他的音樂推薦給學生。這也是吳丁連首次聽過江文也的名字。

1949
24
1947年 1950年

就讀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二年級

師大畢業證書
史惟亮在師大求學時期獨照
史惟亮在師大的畢業音樂會

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從東北、杭州、重慶輾轉至台北。史惟亮由北平逃至青島,再由青島輾轉來到台灣。當時的他舉目無親且又不知該往何處,而後來到當時台北市流亡學生的大本營─七洋貿易行。在大陸時,他僅念完北平藝專音樂系一年級,由於藝專是三年制專科學校,假若按照當時規定,並無法轉入師範學院音樂系二年級就讀;若想繼續升學的話,勢必得參加師範學院新生入學考試,重新從一年級讀起。史惟亮一方面不願意多浪費一年的時間,另一方面入學考試中的中學數理課程,也使他退卻。

不過他不願向環境低頭,主動與商學系主任面談,爭取到插班考的機會,直接進入二年級就讀。這顯示了史惟亮剛毅不屈的性格,不輕易向環境妥協,挺身為自己的學習爭取機會。這段小插曲也確定了史氏來到台灣後的音樂之路,成為師大音樂系第一屆學生,並於1951年畢業。就學期間,因為參加義工隊活動,導致曠課過多,險遭處分,對於師大的師資與環境,史惟亮很少提及。但結識了許常惠,為日後民歌採集運動埋下了種子。

1950
25
1949年 1951年

參加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參加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參加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參加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參加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藝工隊聘書
青聯會同仁茶會(陳延鎧先生提供)
青聯會同仁茶會(陳延鎧先生提供)
青聯會同仁茶會(陳延鎧先生提供)

大學時期,國內充斥著高漲的反共抗俄情緒,青年學子在國民政府倡導的「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下,紛紛加入各式愛國工作,史惟亮也加入了中國青年反共抗日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救國團前身,位於現今中山北路的逸仙紀念館),負責作詞作曲的工作,為日後歌樂創作奠立了基礎。在那裡,史惟亮長期與他們相處,好友郭韌談到那段日子:「我們當時都是愛國青年,我們都住在師大附中,都不太回家…」史氏以作曲專長服務於工作隊,作品有《民國四十年大合唱》、《反共大合唱》、《人人參戰大合唱》、《怒吼吧! 台灣》等反共愛國歌曲,激昂的歌聲唱出了他對國家民族熱切的盼望。崔玖回憶:「他(史惟亮)什麼樣的都可以做出來,簡單的、複雜的、齊唱的、合唱的。妳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寫的,他每次來就自己印好譜發給大家,大家就唱。」

1951
26
1950年 1953年

任教於桃園農校

桃園農校時期,史惟亮給趙岳山的書信

和郭軔同在桃園農校任教,環境優美、生活愉快。郭韌回憶道,那或許是史惟亮生命中最美好快樂的時光之一。當時並結識了為軍中之花的徐振燕,於1952年並結連理。

1953
28
1951年 1956年

任教於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離職書

1953-1956 任教於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下一則:《音樂創作與欣賞》一書,青年出版社出版
1953
28
1951年 1956年

《音樂創作與欣賞》一書,青年出版社出版

《音樂創作與欣賞》出版後,曾被當作國內音樂系音樂欣賞課程之主要教材和參考書。

返回:任教於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1956
31
1953年 1957年

任教於師大附中

師大附中校歌

1956-1957年接著任教於師大附中,並與郭成棠、蕭揮楷合作完成師大附中校歌。

1957
32
1956年 1958年

任教於省立基隆中學

省立台北師範學校應聘書
基隆中學離職書

1957-1958任教於台灣省立基隆中學,且兼任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音樂科,教授和聲學、音樂史及音樂欣賞課程。

下一則:於中國廣播公司製作「空中音樂廳」節目
1957
32
1956年 1958年

於中國廣播公司製作「空中音樂廳」節目

每逢周日於中國廣播公司製作「空中音樂廳」節目,並擔任主持人一職,長達一年。他把這個節目做得很活潑,史氏甚至到國外蒐集音樂家的照片,並加上中文簡要的翻譯,拿來贈送給聽眾。後來史惟亮將這些照片與音樂家的生平,簡單扼要地寫成「一百個音樂家」一書,由中廣週刊出版社發行。後將主持棒交給張繼高。

返回:任教於省立基隆中學
1958
33
1957年 1959年

首次赴歐,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國家音樂院

教育部核准西班牙留學公文
初到馬德里
與馬德里國家圖書館前留影
與馬德里國家圖書館前留影
與友人合照
西班牙時期
史惟亮初到馬德里寫給大家的信
史惟亮初到馬德里寫給大家的信
文章:馬德里近郊古城
文章:馬德里近郊古城

史惟亮雖於民國四十四年就通過教育部留學考試,但因經濟狀況無法負擔,所以遲至民國四十七年才得以去西班牙馬德里國家音樂院,初到馬德里身上僅剩於十元美金,住宿於馬德里近郊的東方書院。每一年暑假皆拼命打工掙錢,曾在西班牙南部銅礦坑打工,還因此犯了病。史惟亮苦於西班牙的環境與師資都不甚滿意,一年後接受維也納的獎學金,轉往就讀。

1959
34
1958年 1964年

轉往德國維也納音樂院

維也納成績單
與唐鎮及友人合照

在西班牙時,並未能確定是否獲得德國公費,不知道該留在國外或者回國,心情很徬徨,後來委託別人調查後,才順利到德國就讀。1964年畢業於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院作曲系,師事H.Jellinek及席斯克,並到斯圖佳向J. N. David學習作曲一年。在校期間作曲和管弦樂法兩科均獲得最優異成績。

1964
39
1959年 1965年

完成《巴爾托克》一書

《巴爾托克》封面
《巴爾托克》代序

民國50年代,史惟亮從維也納偷偷前往匈牙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去認識匈牙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巴爾托克。後與巴爾托克的兒子有所接觸,取得些許二手資料,並出版了一本有關巴爾托克的傳記。根據吳丁連老師回憶道,史惟亮老師的目標,就是基於中國的傳統音樂,創造一個新的中國性語言,就如同魏良輔創造崑曲一般。而在西方音樂史上,可以當作效仿的就是巴爾托克。史惟亮撰寫的《巴爾托克》一書由希望出版社出版。

下一則:聖言會歐樂思神父與史惟亮的通信
1964
39
1959年 1965年

聖言會歐樂思神父與史惟亮的通信

聖言會歐樂思神父與史惟亮的通信

1964年9月,天主教聖言會的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 1933- )神父寫了一封信給史惟亮,表示願意支持他的理想,協助籌募經費,並希望他盡快回臺籌組第一所音樂圖書館,並推動相關音樂研究計畫。

下一則:史惟亮寄給歐樂思神父的謝卡
1964
39
1959年 1965年

史惟亮寄給歐樂思神父的謝卡

史惟亮寄給歐樂思神父的謝卡
史惟亮寄給歐樂思神父的謝卡

1964年11月,史惟亮回寄了卡片,表示已收到歐神父的募款,非常感激他的無私付出,並保證會好好利用這筆款項。

返回:完成《巴爾托克》一書
1965
40
1964年 1966年

成立華歐學社

成立華歐學社

1965年2月,史惟亮與十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包括同樣來自臺灣的漢學家喬偉教授,以及天主教聖言會歐樂思神父(B r. Alois Osterwalder),於波昂成立了「華歐學社」,目的是促進歐洲和東亞國家之間的合作,推動雙方對彼此學術與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此學社成為後來成為史惟亮推動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與民歌採集運動的重要推手。

下一則: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立會議
1965
40
1964年 1966年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立會議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立會議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立會議

1965年3月,史惟亮於台北舉辦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會議,邀集龍名登、馬鶴凌、許常惠等各界專家學者參與。會中訂定圖書館成立相關事項,包括組織、會址、籌備方式等。

下一則:任教於藝專、師大、文化學院
1965
40
1964年 1966年

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前合影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前合影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留學時期與幫助他募集音樂書籍資料的歐華學社負責人合照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便簽
中國民歌唱片出版計畫
中國音樂教育唱片計畫
史惟亮給朋友的書信
史惟亮給朋友的書信

史惟亮在國外求學的經驗,讓他了解到音樂圖書館對於教學、創作、研究的重要性,加上當年蔣經國先生希望史惟亮能回國貢獻,因而促使他成立音樂圖書館。

在德國聖言會華歐學社贊助之下,史氏蒐集了大量的音樂書籍、資料回到台灣,並寫信給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副主任李煥先生,請求建設圖書館的補助。這股熱誠感動了李煥,答應支援新台幣二十萬元開辦費,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於是得以設立在台北學苑的一間集會室。

成立初期,圖書館收藏樂譜圖書(中、日、英、德文字版本)二千五百冊,唱片五百張,免費開放閱覽室供讀者使用。他定下了一系列目標,包含民歌採集運動的成果發表,提供一般音樂圖書館中西音樂圖書、樂譜、唱片,定期舉辦各種學術推廣及研習活動;並成立兩個業餘合唱團「小路」和「音樂教師」。

圖書館另有一項中國民歌唱片出版計畫,預計錄製三十首中國民歌,以鋼琴伴奏,灌製成十二吋長轉唱片一套兩張,且每首民歌必須附有分析說明,為教育、藝術、學術而出版;亦有中國音樂教育計畫,因史惟亮體認到中國目前缺乏西洋音樂方面的資料,故預計灌錄十二張唱片,包含各種曲式,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之音教學參考,重點曲目也需附上分析及譜例。

下一則:完成《音樂欣賞》一書,愛樂書店出版
1965
40
1964年 1966年

完成《浮雲歌—旅歐音樂散記》,愛樂書局出版

《浮雲歌》封面

為史惟亮留學歐洲時所寫的一系列之隨筆,書中數篇文章亦為史氏於1962間投稿於台灣聯合報的文章。主要內容為史惟亮旅歐的所見所聞,進而對我國的音樂教育環境的反思,並提出如何具體向歐洲音樂環境學習。文筆流暢,情感真摯,讀此書即可想見其人矣。

返回:成立華歐學社
1966
41
1965年 1967年

完成《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

《一個中國人在歐洲》封面
《一個中國人在歐洲》目錄
《一個中國人在歐洲》目錄

1966年史惟亮完成《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並於文星書局出版。同年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發起前往花蓮採集民歌的活動,花蓮阿美族為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地,進行了為期五天的第一次偵測性原住民民歌採集運動,總共採集了一百多首原住民歌曲。之後中國青年圖書館亦發起多次採集,成果豐碩,均收錄於《藝專學報》和《草原雜誌》。

下一則: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1966
41
1965年 1967年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書目清單

史惟亮自歐返國後,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並使用歐樂思神父的捐款購置了第一批音樂書譜。

下一則:籌組中華民間音樂協會
1966
41
1965年 1967年

籌組中華民間音樂協會

籌組中華民間音樂協會

為有系統地研究民間音樂,史惟亮籌組了中華民間音樂協會,發起人包括:郭芝苑、楊兆禎、許常惠、王耀琨、史惟亮、顏文雄、李安和、蔡伯武、張邦彥、侯俊慶、李泰祥、李哲祥等,由史惟亮作為召集人並主持。

返回:完成《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
1967
42
1966年 1968年

開始發行《音樂學報》

《音樂學報》封面封底

音樂圖書館另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出版《音樂學報》。《音樂學報》是圖書館的定期刊物,1967年1月創刊,採月刊方式發行了12期,由史惟亮擔任發行人、主編兼工友。除了報導圖書館活動外,也大篇幅介紹民族音樂學方面的論述,例如英國佛漢.威廉斯、高大宜及黑澤隆朝等人之文章。偏重學術性的方針,與當時兼具報導性及知識性的音樂雜誌相較,風格獨樹一格,內容亦為深刻。

下一則: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
1967
42
1966年 1968年

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工作簡報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工作簡報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便簽
台北市音樂團體登記證

民歌採集運動本是中國青年圖書館的目標,但因救國團(贊助者)認為,田野工作並非圖書館功能,不得挪用經費。於是1967年春天,史惟亮、許常惠、范寄韻、李玉等人成立了「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發起大規模的民歌採集運動。

1967年7月21日,採集運動正式開始,分成東、西兩隊。東隊成員:史惟亮、葉國淦、林信來、顏文雄;西隊成員:許常惠、徐松榮、呂錦明、蔡文玉、邱延亮;1968年,史惟亮與救國團意見再度分歧,圖書館和民族音樂研究中心,遷到忠孝東路的一處違章建築,同年史惟亮赴德國,由許常惠先生代理「中國青年圖書館」和「民族音樂研究中心」;1969年史惟亮回國,「中國青年圖書館」和「民族音樂研究中心」搬回史惟亮在四維路的房子。

下一則:擬定山地民歌研究計畫
1967
42
1966年 1968年

擬定山地民歌研究計畫

擬定山地民歌研究計畫
擬定山地民歌研究計畫

1967年,擬定「台灣山地民歌研究計畫」,提到預計於一年內展開臺灣民歌採集運動,分為東西兩隊深入臺灣各族,大量採錄民歌樂曲,藉由本國民族音樂的採集、整理、研究與發揚來創造當代中國音樂。預計次年完成研究整理及出版。

下一則:完成《論音樂形式》、《台灣山地民歌研究報告》兩書
1967
42
1966年 1968年

完成《論音樂形式》、《台灣山地民歌研究報告》兩書

《台灣山地音樂研究報告》內容
《台灣山地音樂研究報告》內容
《台灣山地音樂研究報告》內容

《論音樂形式》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用簡單親切的語言解釋音樂中的各種曲式。

下一則:進行民歌採集運動
1967
42
1966年 1968年

進行民歌採集運動

進行民歌採集運動
進行民歌採集運動
進行民歌採集運動

史惟亮、許常惠以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為根據地,開始推動許多音樂活動,民歌採集運動即催生於此。

下一則: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1967
42
1966年 1968年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舉辦中國民歌比賽

由史惟亮等人籌組的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與救國團等單位於11月共同舉辦了中國民歌比賽,以發掘整理民族音樂文化遺產,提倡民間音樂活動為宗旨。

返回:開始發行《音樂學報》
1968
43
1967年 1969年

藝專校長為史惟亮所撰之推薦函

藝專校長為史惟亮所撰之推薦函
藝專校長為史惟亮所撰之推薦函

時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的朱尊誼先生為擔任音樂科專任副教授的史惟亮所撰寫的推薦函。

下一則:史惟亮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作品發表會
1968
43
1967年 1969年

史惟亮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作品發表會

史惟亮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作品發表會
史惟亮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作品發表會
史惟亮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作品發表會
史惟亮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作品發表會

史惟亮赴德國波昂籌設中國音樂中心之前,台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與臺師大音樂系合唱團共同演出史惟亮的作品發表會,由戴粹倫擔任指揮。共發表了三首作品:《協奏曲:為長笛、單簧管、定音鼓與絃樂隊而作》、《琵琶行》以及清唱劇《吳鳳》。

下一則:赴波昂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為科隆德國之聲電台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
1968
43
1967年 1969年

赴波昂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
為科隆「德國之聲」電台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

赴波昂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
赴波昂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
為科隆「德國之聲」電台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

赴波昂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
6月史惟亮赴歐,與歐樂思神父、P. W. Saake會面並簽訂備忘草案,保證將提供資金協助史惟亮進行民族音樂學研究計畫。

為科隆「德國之聲」電台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
史惟亮為科隆「德國之聲」電台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有系統地介紹音樂家的生平和作品。部分的音樂家生平廣播稿,包含巴赫、貝多芬、韓德爾,後來由史惟亮創設的「希望出版社」發行。

下一則:完成《論民歌》一書
1968
43
1967年 1969年

完成《論民歌》一書

《論民歌》封面
《論民歌》目錄

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共九篇文章,史惟亮在當中書寫對一系列民歌採集活動或是中國民歌比賽的階段行心得總結。

返回:藝專校長為史惟亮所撰之推薦函
1969
44
1968年 1971年

創設希望出版社
完成《畫中的音樂歷史》一書,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希望音樂小叢廣告頁
希望音樂小叢廣告頁
希望音樂小叢廣告頁
希望音樂小叢廣告頁
希望音樂小叢廣告頁
《畫中的音樂歷史》封面

史惟亮回國後將圖書館與民族音樂中心遷至四維路,並創設希望出版社,並將於西德科隆「德國之聲」電台製作的音樂家生平廣播搞,整理為音樂家傳記出版。後來,希望出版社因史惟亮不擅經營,經銷不成功,轟動一時的民族音樂只好暫歇。

下一則: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1969
44
1968年 1971年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策劃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

應波昂大學音樂研究所及波昂民族學院之邀,史惟亮於1969年策畫了一個中國音樂史料文物展覽「Musik und Theater in China」,在萊茵博物館展出中國樂器、平劇資料及臺灣原住民音樂等相關文物。活動開幕當天在聖奧古斯丁舉辦了開幕式,並邀請女高音唐鎮朗誦演出。

返回:創設希望出版社、完成《畫中的音樂歷史》一書,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1971
46
1969年 1972年

完成《巴哈》與《貝多芬》,希望出版社出版

《巴哈》封面
《巴哈》封底

這是史惟亮1968年為西德科隆電台製作的「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的廣播稿之一,內有十五講。

下一則:完成《音樂的形式與內容》一書,希望出版社
1971
46
1969年 1972年

完成《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一書,希望出版社

1967年7月28日,民歌採集西隊在恆春鎮大光里發現了62歲的說唱藝人陳達,說唱質樸自然、精神與史惟亮小時候在家鄉營口聽過的小調戲曲相互呼應,史惟亮感動而表示「這來自心靈的聲音,是現代中國的遊唱詩人。使我們看到真實的自我,是中國新音樂取之不竭的能源。」

1971年,史惟亮邀請陳達到台北錄音,並由希望出版社發行《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及說明書一冊。

返回:完成《巴哈》與《貝多芬》,希望出版社出版
1972
47
1971年 1973年

完成《韓德爾》與《舒曼》,希望出版社出版

完成《韓德爾》與《舒曼》。

1973
48
1972年 1974年

任省交第四任團長(前任為戴粹倫)

史惟亮就任省立交響樂團團長照片
音樂演奏會
音樂演奏會
音樂演奏會
音樂演奏會
音樂演奏會
擔任省交團長時的名片

史惟亮為省交規劃四個發展方向:交響樂團中國化、推廣學術研究、要求創作與演奏的藝術性以及負起全國音樂教育責任。短短一年內,史惟亮建立了許多現代化制度,包含交響樂團團長和指揮分職、擴大省交研究部、延請賴德和擔任研究部主任以及成立平劇、歌仔戲、山地音樂資料小組。此外,他認為省交不僅單純是個演奏團體,應該成為國家音樂研究、教育、創作等各方面的最高機構。

史惟亮擔任團長期間,展現出威而不怒的氣度,嚴謹的做事態度同時感染到所有團員,無不盡力執行;根據訪談獲知,史惟亮公私分明,不允許用公家電話聯絡私人事宜。1974年1月,不屈服於現實的史惟亮憤而辭去團長職位,改由鄧漢錦接任第五任團長。

下一則:成立「中國現代樂府」
1973
48
1972年 1974年

成立「中國現代樂府」

中國現代樂府(民歌集錦)
中國現代樂府(民歌集錦)
中國現代樂府(民歌集錦)
中國現代樂府(民歌集錦)

他曾提到設立「中國現代樂府」的目的:「在以國家的力量,把時代分期的樂潮,匯為民族音樂的主流,以繼承漢樂府的精神,效協律都尉李延年創造新聲的典型,做一系列音樂創作的發表。」希望能「定期演出國人作品,鼓勵民族風格創作、定期演出前先舉辦『預評會』建立音樂批評制度。」在音樂的創作史上,算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中國現代樂府在史惟亮任內成績斐然,兩年中省交所舉行的演奏會共計53場,完全以國人作品為演出內容的中國現代樂府共計16場,遠遠超過1973年以前之累積。他在節目單〈中國現代樂府結合雲門舞集〉中寫道:「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舞給中國人看」。兩者首次合作佳評如潮,而這也奠定了林懷民在雲門舞集的未來發展方針。

中國現代樂府是台灣第一次由演奏團體主動委託邀約並演出台灣當代作品的團體,提供了國內作曲家較多的發表機會,象徵一種認同和認可,對鼓勵國人創作有重大的意義。

下一則:籌畫台中市雙十國中、光復國小音樂班
1973
48
1972年 1974年

籌畫台中市雙十國中、光復國小音樂班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

在國民政府的政策指導下,位於中部的省交樂團擔負起建構全台最早國中小學音樂實驗班之任務,史惟亮團長理所當然就是負責人。省交在1975年的三十周年團慶特刊中說明:「培養專業音樂家,必須儘早開始完善的音樂專才教育學制,僅有五專音樂科和大學音樂系,在國小和國中這一段可塑性最高的黃金時代,迄今沒有適當的專業學校來培養音樂資賦優異的兒童。一般有志於讓其子弟學音樂的家長,得從小聘請家庭教師施教,可是這種方式非但學費高,優良的師資難求,而且往往所學的都僅限於技巧的鑽研,不能獲取系統的音樂知識及完整的音樂概念。」

實驗班成立的宗旨即在彌補此一學制上的缺失,在省交研究計畫下,提供最佳的師資,安排合理而有系統的課程,同時兼顧民族性教材的採用,期以政府和社會的力量,發掘音樂資賦優異的兒童,培養觀念和技巧兼具的音樂幼苗。

下一則:完成《音樂向歷史求證》一書,中華書局出版
1973
48
1972年 1974年

完成《音樂向歷史求證》一書,中華書局出版

《音樂向歷史求證》封面
《音樂向歷史求證》手稿

《音樂向歷史求證 》一書,即是史氏為了要尋找中國音樂文化上的身份而寫作的書籍,而寫作此書的啟發是來自於黃光祈的「中國音樂史」。而楊聰賢在接受筆者訪談時,曾提到史氏這樣對他說:「這是一本我為要替中國音樂找尋文化上的身份而寫作的書籍,而此書也僅只是大綱,未來要寫作得更完整且詳細」。而多方資料也顯示,此書亦是史氏最滿意的文字創作,史氏學生吳丁連在寫作〈史惟亮的音樂理念〉一文中提到:「《音樂像歷史求證》是史老師音樂理念最具代表性的文字體現。」

返回:任省交第四任團長(前任為戴粹倫)
1974
49
1973年 1975年

出任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

《合唱之夜》封面
《合唱之夜》職員表
1974年授課時數表
合約書
建教合作合約書
樂府公司邀請藝專管弦樂團擔任協奏演出
藝專主任請辭簽案

六十年代的藝專位於防洪洩洪區,校舍非常糟糕破爛,鋼琴都是泡過水的。史惟亮當上科主任之後,第一步的改革措施即是換鋼琴,可是學校方面並沒有經費,於是他想出高明的點子,與代理鋼琴的樂府音樂社經紀藝術公司合作。樂府音樂社,經常邀請國外音樂家來台演出,由藝專音樂科同學擔任伴奏,同時也使得演出曲目,擴及到協奏曲等大型節目。而樂府音樂社,則為藝專汰換破舊的鋼琴,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學校的設備問題,更讓同學獲得與世界一流音樂家同台演出磨練的機會,同時還能藉此賺取零用錢,

剛直的性格使他再次與行政工作格格不入,擔任音樂系主任期間,在行政以及人事上遭受頻頻困擾,6月14日史惟亮向校方正式提出請辭。

下一則:拍攝賽夏族矮人祭影片
1974
49
1973年 1975年

拍攝賽夏族矮人祭影片

史氏曾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在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贊助下拍攝賽夏族矮人祭影片。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是當時台灣松下集團於1971年所創立的,在當時老闆洪建全於金錢上的完全支持下,展開了「山地音樂影片」的拍攝工作。第一部影片內容選定為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賽夏族的「矮人祭」, 由史惟亮擔任編導,台視攝影記者莊靈擔任攝影師,為全長十五分鐘的彩色影片。史惟亮意圖以音樂觀點記錄整場祭典,在當時為紀錄片一大新嘗試。

矮靈祭在今天很普遍,影像紀錄沒有太大的限制。但在三十多年前,拍攝工作遭受重重阻礙,因為賽夏族由於信仰關係,有許多嚴格的限制。 錄音設備不可出現在會場,攝影設備也是經過幾番交涉,並以餽贈幾瓶酒的見面禮方式才可架設於場邊,且不允許打太亮的燈光。

此支影片,可確定的是當年確實有拍攝成功,且被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列為館藏之一。可惜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館藏已於1989全數捐給北藝大音樂系典藏室,而北藝大圖書館尚未整理建檔,所以至今尚無緣窺探其全貌。

返回:出任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
1975
50
1974年

完成《管弦樂器音域比較手冊》,洪建全文化基金會出版

《管弦樂器音域比較手冊》封面
《管弦樂器音域比較手冊》
推動中國管弦樂作品合約書

完成《管弦樂器音域比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