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紹

略傳 | 大事記
年代大事紀
1926年9月3日生於遼寧省營口市。
1939年(14歲)參加抗日組織,化名石立。
1942年(17歲)參加「東北黨務專員」地下工作。
考取偽滿「營口放送局」播報員。
調瀋陽省並參加第一期幹訓班,擔任博智書局學徒。
1944年(19歲)5月遷至「至善里」東北通訊社工作。
發生「十月四日應變事件」。
1945年(20歲)5月23日因「五二三事件」被捕入長春監獄。
8月14日獲救脫險。
1946年(21歲)進入東北大學歷史系就讀。
首次發表歌曲創作於《東北公論》。
1947年(22歲)轉學北平藝專音樂科,主修作曲,師事江文也。
1949年(24歲)6月乘船抵廣州。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二年級。
與許常惠初識。
1950年(25歲)參加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1951年(26歲)同時任教於桃園農校。
1952年(27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
與徐振燕女士在台北結婚。
服預官役(預備軍官訓練班第一期)。
1953年(28歲)8月起任教於省立臺灣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完成《音樂創作與欣賞》一書。
1955年(30歲)長子擷漠出生。
通過教育部留學考試。
1956年(31歲)9月結束北師附小教職。
任教於師大附中。
1957年(32歲)4月起任教於省立基隆中學。
9月起於臺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音樂科任兼任教員,教授音樂史及音樂欣賞。
於中國廣播公司製作「空中音樂廳」節目。
長女依理出生。
1958年(33歲)在國立藝術館舉行個人作品演奏會。
次子擷詠出生。
首次赴歐,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國家音樂院。
1959年(34歲)8月在西班牙南部Huelva省做礦工。
轉往維也納音樂院,師事H.Jellinek及席斯克。
1960年(35歲)到德國斯圖佳向大衛學習作曲。
開始寫《巴爾托克》。
1962年(37歲)5月31日於維也納發表歌曲《人月圓》、《青玉案》及四首民歌編曲。
1963年(38歲)完成《新音樂》一書。
1964年(39歲)2月5日於維也納音樂院與國際新音樂協會聯合舉辦之音樂會發表四首中國古詩小品,包括:《人月圓》、《青玉案》、《江南夢》,另一首不詳。
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院作曲系畢業。
12月18日《絃樂四重奏》首演於維也納亞非學院。
秋天,擔任德國波昂華毆學社研究員,主持建立中國音樂研究中心之工作。
完成《巴爾托克》一書。
1965年(40歲)回國任教於藝專、師大、文化學院。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立。
完成《浮雲歌》一書。
1966年(41歲)1月與李哲洋、W.Spiegel到花蓮縣阿美族部落進行首次民歌採集。
完成《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
1967年(42歲)1月《音樂學報》創刊。
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
7月21日至8月1日展開民歌採集運動。
11月開始寫《琵琶行》。
改寫《吳鳳》清唱劇。
初識林懷民。
完成《論音樂形式》、《台灣山地民歌研究報告》兩書。
1968年(43歲)1月完成《琵琶行》第一稿;4月完成第二稿。
6月10日於台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發表《琵琶行》及《吳鳳》。
6月20日再次赴歐,至波昂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
在波昂民族學研究所,以及西德聖奧古斯丁學院授課。
為科隆「德國之聲」電台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
完成《論民歌》一書。
1969年(44歲)自德返國。
將圖書館與民族音樂中心遷至四維路,同時創設希望出版社。
改寫《琵琶行》為鋼琴伴奏。
1971年(46歲)出版《巴哈》、《貝多芬》、《音樂形式與內容》。
1972年(47歲)再度改寫《琵琶行》鋼琴伴奏稿。
《韓德爾》、《舒曼》兩本書出版。
1973年(48歲)2月任省交第四任團長。
籌備台中市雙十國中、光復國小音樂班。
7月31日「中國現代樂府」首演。
11月完成《音樂向歷史求證》一書。
1974年(49歲)完成《奇冤報》。
1975年(50歲)出任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
2月開始寫《小鼓手》,5月完成。
1976年(51歲)3月《小鼓手》首演於台北市立國立臺灣藝術館。
7月24日因疑似肺癌住進榮民總醫院。
完成舞台劇《嚴子與妻》之配樂;12月26日於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館演出。
1977年(52歲)2月14日因肺癌逝世於榮民總醫院,享年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