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採集

6/1
阿美族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

李哲洋、李五男於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劉英臣先生家中錄錄民歌,由劉春江女士、莊永清先生為首演數首阿美族民歌。

6月-1-7月-21-22-23-24-25-26-27-28-29
7/21日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
7/21
泰雅族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

史惟亮、葉國淦和林信來先後前往花蓮。葉、林二人早史惟亮一天前往宜蘭縣羅東鎮寒溪村,進行泰雅族的重點式民歌採錄。史惟亮聽過上述的12首錄音後,認為其中兩首已受到日本或教會音樂影響,稍微失去原本的純粹性;另外,史氏推測由於泰雅族長居山中,與現代文明隔離,受到較少的外來因素,其餘10首的泰雅族民歌特色為音域狹窄、節奏單純、曲風孤單淒涼。

史惟亮原本計畫搭乘飛機至花蓮,卻擔心經費不足而改搭火車,冗長的時間花費使得第一天工作毫無收穫。他不禁感嘆:其他的國家的民間音樂彙整工作,都是由國家計畫執行,有著足夠的經費,向我們這一類業餘性採集工作的方式,距離理想實在太遙遠了。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6/1日 7/22日
7/22
布農族花蓮縣卓溪鄉上下部落、中正村

第二天下午,史惟亮等三人在辦妥登山證後,終於到達花蓮最南端的山地鄉-卓溪。在卓溪鄉中正村和卓溪鄉上下部落,共錄得31首布農族民歌。史氏在日記中這樣寫著:「布農族成功發展了他們獨特的合唱形式,這種合唱形式,是有和聲的,是多聲部的,雖然沒有和弦的變化。但那和聲的效果既非歐洲人的,也非台灣其他各族所能模擬的。聽布農族的歌,不論是情歌或是獵歌,在曲趣上和表現方式上都無大差別,沒有獨唱,更是布農族民歌一大特色。…布農族更發展了一種純節奏的呼叫,在狩獵或作戰勝利時,歌唱中長加入一段各訂節奏呼叫,首領率先,群眾應和,布農族強悍的傳統在此表現無疑。」

收工後趕緊回玉里鎮投宿,早已更深夜靜,三人便在街頭的麵攤子充飢。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1日 7/23日
花蓮縣卓溪鄉下部落
花蓮縣卓溪鄉下部落
花蓮縣卓溪鄉下部落
花蓮縣卓溪鄉下部落
花蓮縣卓溪鄉下部落
花蓮縣卓溪鄉下部落
花蓮縣卓溪鄉中正村
花蓮縣卓溪鄉中正村
花蓮縣卓溪鄉中正村
花蓮縣卓溪鄉中正村
花蓮縣卓溪鄉中正村
7/23
泰雅族卓溪鄉崙山村下部落、立山村布農族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藉由林信來對當地地形的了解,在他的提議之下,這一天他們自玉里鎮坐三塊錢的火車,北上到三民里,日標是卓溪鄉北部的崙山和立山兩村。在三民車站下車後,吃了一碗三塊錢的麵當做中餐,順道向麵攤老闆打聽到此兩村今晚都有豐收節。由於前往此兩村並沒有交通車輛,除非運氣好可以順路搭乘載客的三輪機車,不然只有步行前往,正當他找好一位崙山少年帶路之時,剛好有車要前去崙山,便搭上了順風車。

崙山村位於一座山頂之上,人口大約幾百人,有一所國民學校和兩座教堂(天主教和基督教)。這一天剛好是星期日,到達之許多天主教徒們已喝醉,無法唱歌,而基督教徒正準備晚上的豐收節,無暇顧及我們,但我們後來得知其實今晚的並非布農族古老歌舞,而僅只是模仿文明世界的歌舞。所幸遇到林信來的花蓮師範同學,在當地當傳教士,在這位先生的安排之下,在傍晚左右錄下了幾首布農族合唱。錄完後,即下山。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2日 7/24日
花蓮縣卓溪鄉三民里
花蓮縣卓溪鄉三民里
花蓮縣卓溪鄉三民里
花蓮縣卓溪鄉三民里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7/24
布農族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由立山村步行下山,返回玉里準備再出發,三人三入卓溪鄉,這次採兵分二路方式:史惟亮與葉國淦入卓麓村,林信來獨自赴清水村。在前往清水村有一卓溪之隔,距離甚遠,因此由玉里乘計程車入卓麓村,遭昂貴收費,五十元,然而在音樂上的收穫卻不佳。而單獨前往清水村的林信來,首戰告捷,收穫量遠超過史、葉二人。除此之外,林信來也與當地的山地縣議員喝酒「搏感情」,因而在回程之時協助交通,省去四十分鐘的徒步路程。回報之後,也激起士氣。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3日 7/25日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花蓮卓溪鄉卓麓村、清水村
7/25
布農族台東縣海瑞鄉初村、崁頂村布農族台東縣關山鎮

離開了花蓮,進入台東縣關山鎮,在此處下塌旅館(一晚二三十元)。林信來期待著與清水村一樣的好運,又再度單獨前往海端鄉初來村,約定隔日再回關山鎮會合。而史惟亮和葉國淦碰到了旅社主人,由於之前早已在《台灣新生報》看過我們的報導,便主動協助我們借到一輛摩托車,並主動指點路線。也由於摩托車無法同時載兩人,因此由葉國淦獨自前往。而史惟亮也和旅館老闆閒聊中得知,當地有一位天主教神父,蒐集許多布農族民歌,便前去拜訪瑞士的孫惠眾神父。老神父拿出兩張錄好的布農族唱片給史惟亮,然而歌詞都已改編成宗教歌詞,因此,在史惟亮的「純粹」民歌立場下,認為音樂上一無所獲。然而,史惟亮卻在老神父的談話當中,被神父的精神深受感動,日記上是如此記載:「為理想獻身,就要有從一間小木屋做起的勇氣,而且要有四十年如一日的毅力。雨中他送我出門,握他的手感到的確是胼手,比起他來,我們顯得話講得太多,而實行得太少!這豈不又是人生的一課?」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4日 7/26日
7/26
台東縣關山鎮,休息一天

林信來如約定的回到關山會合,聽林信來前一日的成果,發現與花蓮縣的布農族的民歌並無差別。歸納起來大致有:「飲酒的歌」、「巫師醫病的歌」、「豐收的歌」、「歉收的歌」、「愛情、結婚的歌」、「作戰獵首級的歌」以及「信仰的歌」。

三個人決定今日休息一天。除此之外,也得知29日或許會有船隻前往蘭嶼,初步決定若可行的話,決定將蘭嶼插入在行程中。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5日 7/27日
7/27
魯凱族台東縣卑南鄉大南村布農族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

林信來獨自前往台東延平鄉的桃源村,採集布農族民歌,前往的目的,史氏如此在日記中寫:「我們對於布農族民歌,已經不再奢望有新的發現,但是,仍然希望把布農族聚居最南端區域民歌,錄些抽樣的材料,做為日後比較參考之用。」

葉國淦和史惟亮前去的台東卑南鄉的大南村,出發前兩人先至台東縣縣政府山地室民政科、山地輔導課請教,得到不少統計資料(如卑南鄉人口數等)。也得知大南村是魯凱族在台東的惟一的部落,取得資料後可和西隊屏東霧台鄉採錄到魯凱族做研究比較。葉、史二人先去訪問魯凱族的古集會所,可惜的是早已在一個月前拆除,史氏痛心:「這類歷史性的建築物,在外國早已成為『國有記念場所』,這種由於不經心和愚昧而招致的文化傷害,不知我們該如何向歷史交代?」史氏認為大南社魯凱族所保存的民歌並不算豐富,大多是愛情和耕種的高,偶爾會有複音效果,音域在五六度之內,歌詞顯然已有接受現代人的「歌」意,但難能可貴的,大南村的歌聲,並沒有受太多附近民族(卑南、阿美族)影響。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6日 7/28日
7/28
卑南族台東縣卑南鄉檳榔村、南王村

上午,《臺灣新生報》駐台東周姓記者前來索取採集隊的行程與計畫。新聞人物李泰祥亦來訪,其極欲與史氏前去蘭嶼,但後因船期更動至三十日,而李泰祥時間上無法配合,只好作罷。

這一天決定集中採錄卑南族民歌,但卑南族共有八個社,後因時間和經費的限制下,選擇了檳榔村和南王村。史、林在檳榔村警員協助,到下檳榔孫家錄音,由孫家老母演唱十首,史氏觀察到:卑南族民歌中,雖大多曲調也還留有較原始的誦經般曲調,但大多數歌曲都已歌曲化了,而且當中沒有獵人頭的歌,卑南族是個和平的民族。至於南王村的錄音,由於之前就已採錄過,所以此次重點能比較在不同的時空下演唱的民歌的差異。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7日 7/29日
7/29
台東市富岡村,候船

上午,一行三人走遍台東鎮就是租不到一台照相機,因唯一的照相機必須由史氏攜往蘭嶼,且史氏今日即需赴富岡候,林、葉變空手前去檳榔村村民教會舉辦的豐年祭,令村民大失所望。在音樂上,史氏也認為一無所獲。

由於隔天一早五點的船班,史氏於這一晚夜宿富岡村,此村是漢人村,當天晚上來了布袋戲班,因著時代的洪流,已不是傳統的表演方式,而是新式唱片的配音,舞台裝置粗糙不堪,鞭炮鑼鼓聲淹沒全場,令史氏對文化的流逝感到痛心。史氏一肚子的氣悶回到旅社,後又因擔心睡過頭,久久不能入眠。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8日 7/30日
7/30
排灣族台東縣太麻里鄉比魯村、介達村雅美族蘭嶼紅頭村、漁人村

在極度惡劣的搭船設施下,史氏浮浮沉沉的來到了蘭嶼。一下船,即巧遇該地做研究的某師大地理系學生協助,經他安排之下,得以借宿紅頭村在小教堂長凳,並經由陳姓傳教士應允,協助安排錄音。史氏也隨即經由師大校友的安排下,赤裸上身,戴起斗笠,四處參觀研究雅美族人的個性習性。為配合雅美族人習性,錄音從下午五時到九時,分別在紅頭村和漁人村,所錄得的曲目共十二首,大多都與捕飛魚、造船有關,當中沒獵歌戰歌,反映出雅美族是溫順的民族,而唯一的具有戰鬪的歌,是漁人村和紅頭村打架的歌,而歌詞只是爭執一道小溪該歸誰。史氏這樣記載於日記中:「雅美族的歌,單純原始自不用說,從藝術的觀點言,這些土調毫無欣賞趣味,但從教育觀點言,雅美族的歌,提供我們最好的幼稚音樂教育的方法和鄉土教材,請看已被全世界承認的奧爾夫 (Orff) 音樂教材,不就是根據這種教育理念而編成的嗎?」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29日 7/31日
7/31
排灣族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

回到台東,史氏僅有早晚兩餐,並提早就寢。

7月-21-22-23-24-25-26-27-28-29-30-31
7/30日 8/1日
8/1
福佬屏東縣車城鄉四重溪

史氏下午四時趕往屏東四重溪與葉、林即西隊會合,可惜西隊已於前一天北返,未能會合。晚上,遇到了採錄本省歌仔戲的顏文雄,因此在旅社中,請當地的居民唱起恆春調〈思想起〉,歌詞與生活已完全融為一體。今日,也聆聽了前兩日葉、林錄的排灣族音樂。並在此規畫了未來可行的行程:林信來可再前往屏東牡丹鄉採錄(原西隊要前往,後因道路受阻作罷。)葉國淦本身在苗栗山地泰雅族區教書,可再前往苗栗泰安鄉採錄。顏文雄則想再前往恆春試試運氣。最後,而史氏在日記中寫到:「民歌採集的工作,是文化復興運動中,一個渺小但很堅實的具體行動,無論我們中華民族在音樂文化上如何發展自己,民歌採集、研究、整理和發揚的工作,乃是一條必經之路,我們所做的,不過是建造一座音樂大廈的破土工作而已,直到有一天,民歌能在音樂教育、學術和藝術上大放光彩時,我們才敢說我們成功了,為這個成功的早日到來,每一個關心文化國運的人都該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7月-23-24-25-26-27-28-29-30-31-8月-1
7/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