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創作

解說
電影配樂概述

鮮少人知,在史惟亮音樂創作生涯當中,曾接下數部電影配樂工作:包括1965年李翰祥執導的西施、1965年宋存壽執導天之驕女、1966年李行、李嘉、白景瑞合導的還我河山、1967年楊文淦執導梨山春曉。史氏會接下這幾部電影的配樂,主要的原因是好友-郭韌在這幾部電影擔任美術角色,因此推薦史氏擔任電影配樂寫作; 而其中還我河山導演李行亦為與史惟亮同為第一屆師大學生。

此時的史惟亮剛從維也納學成歸國,在異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處處觀察細膩、深刻反省,促使熱情澎湃民族思想已轉為實際成熟,從實際面思考如何實踐其理想:在音樂任何層面上盡所有可能恢復中國音樂文化上的身分。因而,當史氏觸角伸到在電影配樂創作上,竭盡所能的落實其理念:使用現代化的作曲手法,但仍在創作中使用中國樂器為配器,中國調式為素材,意圖想藉此讓社會再次體認到中國音樂的優美,正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以下就史惟亮親自配樂的電影分析。

梨山春曉

影片大意:
描寫一個華僑青年回台灣探親,打亂了原本農村果園生活秩序的故事。片中男主角遇上純樸善良的農村女孩,彼此一見鍾情,然而卻碰到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最後,他突破重重困難,愛情終得修得正果,過程中他也發現自己多麼熱愛台灣土地,決心要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展農業。60年代的台灣農業建設與農村風光都紀錄都在這部影片中。

配樂手法:
以降B音為首的羽調式貫穿全取曲,配器簡單:小提琴、長笛與合唱為主。作曲手法大同小異,小提琴旋律使用迴旋重覆音型,使用電子琴(或是豎琴)的滑奏墊底,長笛對比於小提琴,時而主奏,時而點綴。

解說:片頭曲
共分為導奏與主題曲。先由電子琴畫龍點睛般點破整首曲子調式,配上悠悠煙霧瀰漫山景,拉開了電影序幕。隨即進入音樂主題,全曲以小提琴為主奏的迴旋重覆音型構築而成,時而上懸,時而下迴,加添緊湊氣氛;而旋律背後的大量滑音則烘托出中國音樂色彩。
解說:雨中奔跑
本段為全片戲劇張力最大之處,劇情敘述女主角的母親突然昏倒,男主角不顧傾盆大雨,連夜急尋醫生。緊湊配樂烘托出劇情張力:小提琴連奏出十六分音符同音反覆,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不停來回循環;長笛表現出的大二度長音,與小提琴主旋律產生不協和感,將緊張情緒帶入高潮。
解說:片尾曲
男主角獨白加上長笛導奏,爾後在千巖競秀山景中加入合唱,就在一片寬闊激揚中,影片落幕!
西施

影片大意:
《西施》由知名導演李翰祥執導,劇情描述勾踐復國的歷史故事,場面相當浩大,為當年一大史詩巨作。此時負責配樂的史惟亮幾乎沒有任何電影配樂經驗,為此還曾赴日本學習。

解說:片頭曲
管弦樂團使用中國五聲與七聲音階為創作素材。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大段。開頭即表現出完整主題,由弦樂、合唱團引導出氣勢磅礡主題,與豎琴的輕柔回應形成明顯對比,彷彿訴說著西施的柔弱外表與堅毅內心;第二段承接擴張主題,中國調式更為明顯,在樂器的選用上加入中西方樂器對話─古箏與豎琴;第三段的雙簧管、長笛和豎琴的對話,改變音樂色彩,強烈的七聲調式,更顯露出惆悵淒涼氛圍。最後回到主題上,在一片高亢的合唱中,《西施》,拉開了序幕!
解說:范蠡初見小西施
此段描述小西施親眼目睹父親被吳國人惡狠狠的打死,在小西施悲痛欲絕時,范蠡殷切地囑咐著,要她一輩子記住亡國之恨與殺父之仇。當影片行進至此段高潮時,音樂瞬間停滯數秒,凝重氣氛使人窒息,爾後才由小提琴緩緩奏出悲愴之旋律。
解說:文種獻珍寶
描述文種為取得吳國信任,而向夫差進獻珍寶。音樂家利用明亮清脆的鐵琴音色,配以柔情似水般的豎琴,來表現寶物的晶瑩剔透。然而兩位主角各懷鬼胎,在配樂上使用不同樂器巧妙區別兩人心情:收到寶物的吳國大王,由長笛吹奏斷奏的三度旋律音程,輕盈又愉悅。懷有陰謀的的文種,則由雙簧管奏出圓滑旋律,詭譎又心機。
解說:伍子胥自刎
夫差賜與伍子胥一把屬縷劍,命令伍子胥自刎。配樂上,弦樂的小二度音程,使整部影片充滿了緊張感。而當伍子胥狼蹌走出大廳,拿起那把劍時,配樂上的女高音如鬼魂般演唱小二度與減五度音程,高音弦樂群不時做出突強效果,幽幽的大提琴聲帶出無奈卻衝突的淒涼之情。
解說:西施浣紗
西施在溪邊一邊浣紗一邊歌唱中國曲調,以中國傳統器樂為伴奏,並有小合唱團與她對唱。
解說:音階舞
西施在響屐廊用腳踏琴鍵,譜曲跳舞取悅吳王。共分為兩段,以打擊樂器演奏為中間區分點。旋律主要以反覆與模進行進組成,速度由慢漸快,西施譜出輕快且悅耳旋律,跳出曼妙且婀娜舞姿。
解說:越國人歸國
吳王囚禁越國人三年之後,警戒之心逐漸消除,因此將人質釋放回國,越國人興奮歸國。弦樂演奏寬廣的旋律,而大量的豎琴滑奏襯底,彷彿暗喻著越國人歡欣之情!而壯闊銅管樂音與合唱團齊奏出的響亮樂聲,更讓歡樂之情溢於「音樂」呀!